日喀则市康马县嘎拉乡地处日喀则市东南部、康马县南部,东南面与不丹王国接壤,国境线长27公里,平均海拔4501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是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境乡。全乡常驻群众669户,3623人,主要由汉族、回族、藏族构成,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5%。长期以来,嘎拉乡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方针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就像一座座“连心桥”架起了全乡各民族干部的爱国心、向党心和民族心,更像石榴籽连在一起,各民族干部群众之间真诚相待、真心认同、真情关怀、真正互助,亲如一家,共同守护着祖国边疆国门和自己的大家园。
一、突出乡村振兴,增民族团结进步之福。嘎拉乡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举全乡之力开展乡村振兴民族事业,解决当地群众身边的“急难盼愁”问题。组织实施了灾后重建、城镇化建设等惠民工程,改造完成群众住房699户,打造了康马县城镇化建设和人居环境功能改造典型样板。琼贵村成功评选为全市灾后重建示范单位,其余3个村的城镇化建设成为康马县灾后重建和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典型工程,是全县范围内唯一一个实现了全面完成城镇化建设任务的乡镇;实施村组公路硬化40余公里,4个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对接国家住建部争取抵边项目4项,同时积极开展嘎拉错补水、219国道5000公里打卡点及“玛不错”考古遗址参观区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庆错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投资320余万,人工种草和沙棘试种达1千余亩;深化推进“红色劳务一把手”举措,解决当地群众车队常年找工难问题,积极主动与中铁十二局集团嘎拉机场项目建设对接,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各村工地车组织化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车队和群众劳动力工资性收入,预计转移就业纯收入达到1400余万元;全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草业基地规模15000亩,种植河北杨和沙棘达3万余株,2021年实现分红64.5万元;年初以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551人次,实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17元。全乡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强。
二、突出边疆稳定,固民族团结进步之基。一直以来,嘎拉乡把“守住祖国疆土,保证地方安宁,促进军民团结,实现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以守土固边为己任、以兴边富民为担当,把“组织强起来、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边防固起来”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铲除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毒瘤”。充分发挥军地五共五固作用,争取投资38.4万元新建加桑康拉边境执勤点,配置了6台执勤摩托车,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3次,参与100余人;开展“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学生军训体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边境儿童的心灵深处;帮助解决解放军1232机场项目指挥部水电问题,配合驻训部队进行军事演练;依托军警地组织力量组建维稳防控巡逻队4支,健全“情报信息、治安巡防、群防群治”一体化防控网络,狠抓民族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违法犯罪打击、治安巡查管控等工作,全乡多年来未发生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各族干部群众在边境一线世代和谐共处,全民守地固边,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实现了边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边境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突出移风易俗,聚民族团结进步之魂。近年来,嘎拉乡优化完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由各村党组织牵头召开村民会议,把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乡村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到《村规民约》条款中;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监督的能动性,定期开展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地旁、山旁、公共区域旁垃圾清理和粪堆、柴堆、杂物堆治理;提前谋划村史馆有关工作,目前档案资料收集审核和实施阶段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大力发展民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各行政村文艺演出达20场次,琼贵村“五星红旗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节目在首届康马县群众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特别是自嘎拉乡“六个无”(无烟、无酗酒、无赌博、无小偷、无矛盾纠纷、无上访)乡村创建行动开展以来,通过长达7年的坚持,全乡原有烟民从847人减少到目前96人,每年节约资金270万元以上;原有的饮酒人从445人减少到现在的140人,预计每年节约资金210万元以上,酒后家庭暴力、误事、惹事、邻里关系不和睦、交通事故等案件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