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深刻认识把握。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更好团结信教群众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信教群众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不容忽视。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尊重和保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激发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广泛凝聚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宗教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本质属性,才能最大限度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精神特质。历史地看,宗教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进入新时代,我国各宗教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做好教规教义阐释工作,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同时,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持续肃清宗教极端思想流毒,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活动。这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实践要求,是自信自立的外在表现,也是深入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宗教工作理论和实践持续创新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开创党的宗教工作新局面。创新,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创新。新征程上,既要立足于守正,又要着眼于创新,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断推动宗教工作理论和实践持续创新。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宗教领域各种困难和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当前,我国宗教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宗教工作基本原则,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有效解决了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我们要不断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宗教领域存在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既拿出当下‘改’的办法,又推进长久‘立’的机制”。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有效抓住解决宗教领域矛盾的着力点,才能不断解决宗教领域各种困难和问题。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始终坚持以“导”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
坚持系统观念,既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更是对新时代实践需要的切实回应。宗教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始终坚持“导”的理念,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坚持在“导”的方式上想得深,运用思想教育、文化引领、政策指导、行政管理、法律治理等手段,开展系统治理。坚持在“导”的力度上看得透,做好对宗教工作的引领、规划、指导、督查,处理好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坚持在“导”的效果上把得准,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把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发挥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坚持系统观念、运用辩证思维,才能在“导”的理念下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讲好中国宗教故事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积极开展宗教文化交流,宣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真实状况,加强与不同宗教和信仰间的对话,增进了解和沟通,减少误解和偏见,提升我国宗教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拓宽传播渠道,推广我国宗教工作经验,讲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宗教工作法治化、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以及我国宗教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为世界提供中国宗教事务治理的智慧和经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大境界、大气魄、大格局,支撑了中国共产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塑造了中国国际形象。
本文系2024年拉萨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重要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拉萨市宗教工作法治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BLSFX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