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在西藏考察时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嘎拉村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4年来村里的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勉励全村“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的重要讲话和对嘎拉村全体村民的重要回信精神,筑牢根本、夯实基础,从“靠谁引领、凭何聚力、向何发展”三个维度系统回答开创美好生活新局面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美好生活的政治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西藏实现长治久安、开创美好生活新局面的根本政治保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党的全面领导是西藏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西藏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壮丽史诗。在党的领导下,西藏逐步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新西藏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深刻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西藏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是雪域高原创造“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人间奇迹的最大政治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舵、亲自部署,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锚定政治根基。
嘎拉村实践,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乡村振兴驱动力。“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嘎拉村村民在信中道出的心声,深刻诠释了党的领导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党的组织力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作为雪域高原上的“桃花村”,嘎拉村的蝶变历程,正是将党的组织力转化为乡村振兴驱动力的生动实践。嘎拉村党支部以“党建+网格”模式将组织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跟上”的治理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党员率先拆除自家位于生态红线内的旧宅,带动全村完成人居环境整治。这种“党员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组织模式,让党的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同时,在资源整合中,党的组织力优势尽显,依托党组织牵线搭桥,嘎拉村对接文旅、农业等部门,将“桃花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使兴边富民政策精准落地。村集体经济通过民宿联营、餐饮合作社等形式不断壮大。这些成绩背后,是党组织对政策机遇的敏锐把握、对发展路径的科学谋划,让边疆群众在政策红利中共享发展成果。实践表明,只有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优势,才能把“北斗星”的方位感转化为“不迷路”的行动力。
二、深化民族团结:构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民族团结的本质是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社会联合,其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统一。在雪域高原这一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深化民族团结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实践命题,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生动回应。深化民族团结不仅是西藏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钥匙,也是构筑幸福家园的坚实基石。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西藏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民族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关乎生存发展、关乎幸福安康的“生命线”。西藏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只有守护好、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西藏的繁荣稳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党的领导是维系这条生命线的根本保证。自治区通过构建“党委统筹、全域协同”的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治理各领域,使民族团结从自发逐渐走向自觉,从实践共识上升为价值认同,为民族团结的时代发展和世代延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政治引领力、制度保障力与社会凝聚力。共同发展是维持这条生命线的现实保障。西藏的团结稳定,终究要以发展成果为支撑,以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为检验标准。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我区通过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将各民族的发展诉求融入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形成了各民族在发展中互助、在互助中共进,在共进中共生共荣的正向循环,让各族群众在发展成果的共享中强化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团结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情感纽带。文化互鉴是维护这条生命线的精神内核。在西藏,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呈现。这种文化互动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通过价值认同的构建,形成“各美其美”的自信与“美美与共”的胸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各族群众的精神基因,使民族团结获得持久的文化滋养。
嘎拉村经验,让“桃花深处”开出民族团结之花。嘎拉村居住着藏族、汉族、珞巴族等多民族群众。近年来,村里依托“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村规民约等,使民族团结氛围愈加浓厚。2024年嘎拉村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在党的领导下,嘎拉村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探索出“产业共兴、文化共融、家园共建”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产业共兴奠定民族团结之基。嘎拉村依托“桃花经济”打造民族共同富裕产业链,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2024年,嘎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大关,相较于2021年增长了四成,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增进思想认同。文化共融培育民族团结之魂。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嘎拉村深挖各族文化资源,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共绘民族团结画卷,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互鉴互赏中增进了解,深化价值认同。家园共建凝聚民族团结之情。嘎拉村将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各族群众共同劳动、互帮互助,在共建中积累信任,不断增强情感认同。
三、践行生态文明:搭建美好生活的绿色屏障
生态文明从来不是孤立的环保问题,而是关系个人生存、社会进步、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大计。西藏对生态的保护既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理,又生动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生态保护是西藏永续发展的底层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西藏作为地球第三极,其生态环境对西藏、对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生态保护作为西藏永续发展的底层逻辑,源于西藏生态系统的唯一性和脆弱性。从系统论视角来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西藏生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西藏必须把生态保护置于优先位置;通过系统性措施,保障西藏发展的生态底座。从发展的辩证法来看,西藏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上呈现出独特的“正相关”关系,打破了固有“保护生态就会牺牲民生”的认知误区。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西藏各族人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实现了“保护生态”与“脱贫致富”的双赢,也印证了生态保护作为底层逻辑让民生有了持续改善的支撑。
嘎拉村样板,把“绿水青山”做成“金山银山”。嘎拉村以“桃花经济”为依托,将生态保护嵌入发展之中,为雪域高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生动范本。守住生态底线,让绿色根基成为美好生活的前提。嘎拉村坚持“桃花不伐、古树不砍、山泉不改”的铁律,党员带头用实际行动管护村庄保护区。正如村民所说:桃花是饭碗,雪山是靠山,保住它们,好日子才有根。将生态保护摆在发展的优先地位是嘎拉村民美好生活的自然基底。实现价值转化,让绿色资源成为美好生活的源泉。嘎拉村建成了全区首个村级“生态银行”,通过林业碳汇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同时,通过观雪山、赏桃花、住民宿,构建起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让生态资源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制度机制创新,让绿色发展成为美好生活的保障。嘎拉村以保护生态为导向,通过制度机制创新,让绿色生活成为常态。引入“绿色积分”机制,村民通过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活动可积累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措施,既保护了生态,又改善了生活,让绿色发展有了持久动力。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嘎拉村的可喜变化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西藏的发展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只有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才能构筑幸福家园;只有践行生态文明,西藏才能永续发展。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贯通起来,把嘎拉村“桃花深处有人家”的美丽画卷拓展为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长卷,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